浙附学子牛人多多,这是有目共睹滴。瞧,这不前几天,他们又捧回了不少奖牌,其中两枚奖牌分量可不一般——“飞向火星”国际太空城市设计大赛中全国冠军,第一届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大赛二等奖(全国第二名)、最佳技术奖(全国技术第一)。
“飞向火星”国际太空城市设计大赛
第一届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大赛
创?造大赛在中央新闻台的报道
怎么样,是不是很高大上?在感叹浙附学子成果突出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他们是如何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呢?下面,听小编细细道来。
“创·造”——适应未来
创·造大赛由科技日报社、中国发明协会、中国教育报共同主办。本次大赛以“未来家园之变暖的挑战”为主题, 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关注身边的社会问题,让科技更有温度、更有意思。大赛共吸引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近200多所中小学参赛,收到高质量作品500余件。参赛选手中不乏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外籍学生。
决赛以创客马拉松形式进行,32支参赛队伍围绕未来家园之变暖的挑战主题,组成了8支混龄虚拟极地科考队,力求通过自己的作品,解决实际科考中的问题,为应对气候变化,“动脑想、动手做”。
浙大附中所属团队名为:“筑梦小队”。全队队员凝聚一心、精诚合作,搭出了坚固结实的南极科考队营地帐篷,获得了实用新型奖的提名。
帐篷设计图
用心搭建
筑梦小队拥有专业的设计师、工程师(当然都是我们同学哈),采用最基础的木棍、马达等工具,造出了大马力的运输小车,远超普通团队采用玩具改造的小车。在其他队伍拿到不到一半分数的情况下,我们成为总决赛中唯一拿到满分的队伍!
用木头制作的运输车
这可不是诸葛亮的木牛流马,而是考虑南极的低温天气,木头与其他抗冻点的塑料较好融合,能适应因温度变化引起的结构变化。
筑梦小队思想富有创意、具有深度。大家探讨出了在昼夜温差极大的荒原,可以利用阳光和储水的恒温大棚种植装置。还采用2016年2月才被美国大学研制出的技术,构想出了可以将工厂尾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烃类燃料与氧气的模型,获得裁判的一致好评!
“飞向火星”——挑战未来
“飞向火星—2017太空城市设计挑战赛”由青少年国际竞赛与交流中心(ITCCC)携手中国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共同举办。“挑战赛”通过竞标方案初选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出了10支表现突出的学校代表队。
4月30日,全国十所中学代表队在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展开两天的角逐。60位胸怀航天梦的学子被随机组成5支全新团队:
A成都外国语学校队&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队
B 北京市十一学校队&浙大附中队
C重庆市南坪中学校队&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队
D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队&杭州外国语学校队
E北京市中关村中学队&重庆第一双语学校队
浙大附中队与北京市十一学校队的小伙伴们,经根据现场发布的赛制要求,开始投入各自的火星科研基地模型搭建工作,时间紧迫,我们必须在今天21点30分前完成作品提交。
如何在规定时间内最大程度的达成一致,最大程度的发挥每一位成员的实力,是整个团队能否共同前进,乃至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此刻尽显无疑。
为了节约时间,午饭时间我们也在加班加点,真的蛮拼啊~(>_<)~长时间作战,体力脑力都要跟得上。幸亏我们学校平时注重体育锻炼,一天下来,身体无恙。
成果初显——制作、完善火星基地建设的模型
5月1日,我们将要迎来新的挑战——在5位知名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评委团面前,结合演示文稿和模型,完成方案展示并接受评委提问。
精神抖擞,迎接挑战
上午9:00,来自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清华大学和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教授和研究员们来到了比赛现场,对同学们制作的模型进行评议。
比赛紧张进行中……
我们可爱的合作队北京十一学校,为了防止我们答辩超时,把记录时间的手提电脑举得高高的,让我们队员时刻注意时间。好感动好温馨!
当比赛结果出来的那一刻,我们的内心是沸腾的!北京市十一学校队&浙大附中队获得了冠军!!
怎么样,观看了比赛过程,是不是更要向浙附学子竖起大拇指来?
与传统高中生的各学科竞赛不同,这两项比赛除了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考察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这不正是素质教育所要培养出来的人才吗?
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培养,下面我们来倾听一下参赛学子心声:
我喜欢动手,喜欢创新设计和建模,喜欢做物理化学实验。
在这次全国创造大赛的准备过程中,学校老师看到我的兴趣特点,不仅给予我参加比赛的机会,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向我们无时间、无限制开放所有的物理化学实验室、技术专用教室和3D打印学习空间,派出技术组、物理组的老师给我们做指导团队。当我们遇到了技术上的难题时,还为我们请来浙大的教授以及浙江省电力研究院首席发电专家来给我们指导。当我们在加班加点准备比赛时,老师贴心地送来了点心。
来到浙大附中,才知道这里的老师为了学生不遗余力,知道学校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发展而设计的理念。不仅对我,学校对于我身边其他同学也是一样,今年高三的学长和学姐有因为搞动漫、搞书画而有缘清华,有因获多个国家、省市各类大奖而被北大青睐,拿到了录取通知书。我深切感受到这两次比赛,其实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更是我们团队、我们学校的荣誉,是浙大附中培养理念的成功,它展现出浙大附中在新课改下的强大的实力和巨大优势。
——吴鸿波
我们在物理学科教室讨论
技术老师在指导我们操作各种精工机床
如果问浙大附中是什么风格,那么浙大校训“求是、创新”便可以概括。1959年在隶属浙大的一段时间内,浙大附中便继承了浙大这一传统。
如果问浙附学子有何特点,那便是活学活用,充满生机与创造。浙大附中所要培养的绝对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而是能站在国际舞台上理性为中国争取利益的人。
如果问,浙大附中如何来培养人才,那便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发展而设计,努力提供学生成长中所需的一切资源。
文字:黄亚军
添加新评论